close

這星期的禮拜二,我們去了野柳及台電北部教育館,我們非常非常的開心~因為這是我們6年級第一次的資優班戶外教學,而且是與思賢國小一起,又是一次的雙校交流呢!現在,就讓我們出發吧!

野柳之旅~

我們先到了野柳地質公園,接著有一位導覽老師來向我們導覽整個野柳的整個地質景觀,野柳地質景觀分成了三區,第一、二區是一些的奇岩怪石,在第三區則是一座單面山。野柳岬(野柳就是野柳岬,「岬」就是海岬與海灣的形成是因質地鬆軟的岩層被侵蝕後凹入形成海灣,而堅硬、抗蝕力強的岩石便相對突出形成海岬。在台灣的東北角有三個岬,分別是野柳岬、金山岬及麟山鼻)是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層狀沉積岩所組成,野柳岬也有一則小故事,相傳遠眺野柳岬時,它就像隻烏龜般俯臥在海中,所以又稱為”野柳龜”。野柳早期為大陸帆船至基隆港貿易的必經航道,因海域險惡,經常發生船難。因此民間傳說昔日有烏龜精潛伏在海中作祟,玉皇大帝得知消息,便命令仙女騎著大象,手持寶劍下凡收妖。仙女抵達野柳時,對著烏龜精大罵:「你這野蠻的野柳龜,害人無數,我這寶劍一下,讓你不死也半條命。」,烏龜精中刀後元氣大傷,之後每當天候惡劣時,野柳岬便會冒起一股白煙,村民看到便會說:「半死的野柳龜又在喘息了。」因為第一、二區都是海蝕景觀,我就一起介紹吧!在野柳的地質分成三層:

第一層:蕈狀岩層,上部為厚約2公尺的鈣質砂岩,下部為黃褐色砂岩組成。

第二層:薑石層,上部為內含不規則團塊的砂岩,下部由黃褐色砂岩所組成。

第三層:燭台石層,為砂岩內含球狀塊石所形成

 

在野柳有很多的地質景觀,全是大自然透過風化和海水侵蝕(小辭典:當位於地底深處的岩層,漸漸地暴露到地表時,因此岩石和空氣與水的接觸面積增加,使岩石因內部的成分發生變化,或受到熱漲冷縮的物理作用,變為疏鬆而破碎,最後沙、泥和土壤,這種作用便稱為侵蝕作用。)來打造而成的!以下先介紹各種的地質景觀吧!!

風化紋:在風化的時候如果岩石有鐵的成份,因為氧化造成暗紅色的紋路,會因石頭的軟硬度造成不一樣的紋理。

蜂窩岩:堅硬的岩石上因差異侵蝕(因岩石的成份、軟硬造成不一的侵蝕)、風化而布滿大大小小的坑洞,猶如蜂窩一般,即稱為蜂窩岩,例如蕈狀石(像是女王頭)的頭部就是一種蜂窩岩。

壺穴:海水在岩石侵蝕出了小坑洞之後,因為之後浪在打過來時會產生漩渦,所以造成壺穴越來越大且深

薑石:岩層中含有不規則結核,當結核周圍較軟的質地經侵蝕後凹下,使得較硬的結核露出地表,接著再經風與海浪侵蝕,形成飽經風霜的粗糙外表。。這些類似老薑根節的紋路,在地質學上稱為「節理」。因粗糙的外表,再加上灰中帶黃的色澤,與做菜用的老薑十分相似,所以稱做薑石。

結合:包藏在地層中的鈣質砂岩及塊石,質地堅硬,在地質學上稱為「結核」,是造就野柳千變萬化地形奇景的關鍵。

燭台石:頂部中央有圓形結核,周圍有環狀溝槽,如同蠟燭台一般。燭台石的形成分為三階段

露出燭火:燭火其實就是岩層中的一顆球形結核,顆粒並不大。由於結核比周圍的砂岩(砂岩是一種沉積岩)堅硬,較能抵抗海水的侵蝕,因此當海水侵蝕掉砂岩時,球形結核便微微突出於地面。

挖出溝槽:海浪打在結核上,會圍繞著結核四周流動,於是便逐漸侵蝕掉結核周圍的砂岩,向下挖出一圈溝槽,圓球狀的結核便漸趨成型。

切割出燭臺:由於結核外圍有一帶環圈,十分堅硬,因此海水便依著這個環圈的形狀向下切割、侵蝕,漸漸雕出圓錐狀的外形,「燭台」便巧妙而生。時間一久,燭台被海水越雕越修長,完成了一座唯妙唯肖的燭台石。但是水是無情的,在多年之後,水還是會把圓形結合侵蝕至斷裂~

在網路上我有查到野柳當地有一俚語描述燭台石附近的景觀:「石鐘、石乳、鯉魚逆水、老鼠吃貓乳(台語)」,石鐘是指最左邊的燭臺石,狀似一口大鐘倒置於此;石乳是指若不看最右邊的燭臺石;鯉魚逆水是指當海岸邊風浪大時,浪花自鯉魚石背後濺起,猶如鯉魚自大海中逆流躍出一般;老鼠吃貓乳則是形容當地多暗礁、海浪強大,每當東北季風來臨時,此處紫菜及髮菜生長特別旺盛,但岩石相對也特別濕滑,相當危險。早期當地居民因生活困苦,常需冒險到此處採紫菜及髮菜以補貼家用,就像老鼠偷吸貓奶充飢一般,換取生命的延續......。

海蝕凹壁&海蝕崖&海蝕平台:海崖下方接近海水面處,因為波浪侵蝕作用強,常會使得崖壁上被挖蝕成凹壁。當連續的海蝕凹壁不斷受到海水侵蝕,造成上方岩盤因底部支撐力降低而崩落退後,形成垂直的海蝕崖、以及高度與海平面相近的海蝕平台。之後海浪不停地掏刷海崖,時間一久,海崖逐漸崩退,形成與海平面近乎同高度的平坦岩台,這種地形稱為海蝕平台。

海蝕洞:波浪淘蝕海岸岩石,遇到脆弱易崩或天然破裂面發達的地方,常在濱線的高度,沿著脆弱地帶深入侵蝕,造成海蝕洞。

壺穴:海岸岩石表面原本就有一些因差別風化而產生深淺不一的凹穴,當海水挾帶著石粒進入凹穴,石粒受到海水的旋轉帶動,與凹穴內部產生摩擦,不停地向下以及向四周鑽挖,伴隨著風化作用的進行,於是凹穴日漸擴大加深,成了圓形的壺穴。 

節理:海岬形成的過程中,由於岩層受到推擠,形成一道道裂縫,稱為節理。

豆腐岩:海水沿著兩組相互垂直的節理,侵蝕成方格狀的地形。

海蝕溝:節理面受波浪侵蝕而擴大成海蝕溝。在野柳地質公園中有許多小橋是為了跨越這些海蝕溝所設置的。 

生痕化石:地上有許多長條狀或管狀的痕跡,這些就是以前沙地中的生物所居住的孔穴,隨著沉積物不斷的堆積、膠結後變成沉積岩的一部分。而這些在沉積岩中所遺留下來早期生物居住的痕跡,就稱為生痕化石。 

實體化石:生物死亡之後,隨著沉積物不斷的堆積、膠結後變成沉積岩的一部分。在野柳都是沙錢海膽的化石

好的,野柳地質景觀差不多到這裡了!現在我來讓大家看看我們去看的石頭吧!

IMAG0073.jpg

金錢豹石~已經不附存在,因為頭斷了(這是複製品)

IMAG0076.jpg

一堆蕈狀岩~

IMAG0085.jpg

媽祖洞~有媽祖神像飄到這洞內(現在在金山)

IMAG0086.jpg

沉積岩~一條一條的是節理

IMAG0090.jpg

俏皮公主~女王頭的二代

IMAG0102.jpg

一個完整沙錢海膽的實體化石

IMAG0106.jpg

這是薑石

IMAG0107.jpg

薑石上有隻豬~

IMAG0111.jpg

一個節理

IMAG0114.jpg

地上有個很小的燭台石

IMAG0119.jpg

完整的燭台石~i like~

IMAG0124.jpg

冰淇淋石~看起來好吃嗎??

IMAG0132.jpg

蕈狀岩2個,有人覺得像牛郎織女(我覺得不像

IMAG0138.jpg

這是壺穴

IMAG0141.jpg

大象石

IMAG0147.jpg

像猩猩的石頭

IMAG0148.jpg

龍王石

1481010255454.jpg

單面山攻頂

FB_IMG_1480994703571.jpg

聽著導覽

FB_IMG_1480994728592.jpg

拍照ing~

之後,我們去了第三區,爬單面山--我是第三個爬上山的!我超開心的,很多人走一半就不行的,明明才一公里呀!

台電北部教育館

在之後我們去了台電北部教育館,這是在介紹核二廠的一個展覽館,在這裡我到了很多核能反應的知識:

核分裂~一般來說,核燃料是鈾235,在吸收的一個中子之後,就會變成極不穩定鈾236,之後分裂產生中子及熱能,中子又撞到其他鈾235,成了鈾238,才能持續了連鎖反應,產生巨大的熱能!

核能反應爐構造~核能反應盧產生的熱加讓水之後,成了蒸氣,以高壓穿過渦輪機,以每秒30轉來產生電力,之後蒸氣進入冷卻區,利用在管子內的冰冷海水來冷卻蒸氣盛水,再流入反應爐加熱成蒸氣,無限循環。

核能反應盧的安全措施~在遇到海嘯或地震時,核能訪應爐會急速採去安全措施,就算會把反應爐弄壞一在所不惜!

  1. 控制棒:在溫度過高時, 會插入控制棒,控制棒會吸收中子,使核分裂停止。
  2. 備用電力:在電力中斷時,備用電力可以使的控制是能繼續監控反應爐
  3. 生水池:當溫度過高要海水降溫時,如果管路斷裂,在高處的生水池會利用重力將水灌滿反應爐,使其快速降溫,此動作會毀損整個反應爐

以上就是核反應爐的原理、構造及安全措施了!

接著我在2樓看到了綠能發電,像是風力、水力、太陽能等,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細菌發電及樹木發電!

細菌發電:在金屬片上養殖細菌,並滴糖水,細菌在消化時會產生些微電能,透過大量細菌來產生大量電能

樹木發電:樹木根部的養分進行交換時會產生電能,插入金屬片之後即可獲得電能

體溫發電:利用體溫的熱度發電

最後到了2點半,我們高高興興吃香菇的回到了學校,真是一趟有收穫的校外教學

1481010218751.jpg

合照ing~

1481010247856.jpg

​​​​​​​雙校一起合照~

這次的戶外教學,讓我深入地去瞭解也了的整個地質景觀,大家喜歡哪種野柳的地質景觀呢?請在下方留言,下次我再把它統計出來!我最喜歡的是燭台石!還有在爬到單面山山頂時真的好有成就感,只不過......另一邊是懸崖呀!好怕掉下去(當天又風大)。在台電北部教育館我也學了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核能及綠能的知識,也覺得台灣核能廠的保護措施很完善,應該是不會有核災吧(怕怕。下次是三校交流der活動,在12/27~下次見了!bye~bye

毛毛之囉哩八縮時間

本週影片:毛毛之slime ramcher EP.11 我的第一台資源機~ 

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urry 的頭像
    furry

    Furry 毛毛der~部落格

    fu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